三甲医院中的三甲指的是什么(药学概论论文格(15)

来源:中国药事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2-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所以说阿司匹林是个伟大而充满传奇式的药物,它的辉煌时代到目前还看不到落幕的迹象。 阿司匹林的临床运用 阿司匹林常见的运用有四个方面: 1、用

所以说阿司匹林是个伟大而充满传奇式的药物,它的辉煌时代到目前还看不到落幕的迹象。

阿司匹林的临床运用

阿司匹林常见的运用有四个方面:

1、用于一般感冒、流感等发热的退热,现在已经逐步被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取代;

2、用于缓解各种原因引起的轻、中度疼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疼痛等;

3、治疗风湿骨痛:阿司匹林除了解热镇痛还有抗炎的作用;

4、心脑血管的预防和治疗:阿司匹林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阿司匹林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有什么区别:

阿司匹林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两者的成分是一致的都是阿司匹林,两者不同的只是剂型和适用症。

阿司匹林片目前的规格有50mg、300mg、500mg。

阿司匹林肠溶片目前的规格有:25mg、50mg、100mg、300mg。

在没有阿司匹林肠溶片的时候,阿司匹林片的适用症就包括上述阿司匹林所有常见的疾病,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出现就把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这块适应症从阿司匹林片这里分离出去了。

(阿司匹林肠溶片的适应症)

为什么要把阿司匹林做成肠溶片?

这个就要从阿司匹林常见的不良反应说起了,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胃肠道的反应,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长期服用后就可能出现胃肠道出血、黑便等,这是一个风险比较大的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胃肠道反应主要和它的化学结构有关,阿司匹林主要是乙酰水杨酸,在胃中会被胃酸水解为水杨酸,水杨酸是一种酸性物质,它会破化胃粘膜,长期以往就会出现胃溃疡、胃出血等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需要长期服用的,如果不解决这个胃肠道反应的风险,就会让这个药在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同时,自身也成为一个风险因素。

在没有阿司匹林肠溶片的时候,很多医生针对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除了建议饭后服用外,如果患者本身胃肠道不是很好,医生都会同时处方一种胃粘膜保护剂来对抗阿司匹林片的胃肠道反应。

药物制剂水平的发展给药物学家们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他们在阿司匹林常规片剂的外围,裹上一层肠溶型的辅料。这种辅料在胃中不会被溶解,只有到了肠道时才被分解把里面的阿司匹林释放出来,这样就能保证阿司匹林肠溶片能够快速到达肠道,最大程度的减少停留在胃中的时间,减少对胃粘膜的刺激。

所以把阿司匹林肠溶片是为了使阿司匹林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变得更轻,适合需要长期服用的需求而制作的一个药物剂型,是治疗疾病的需要,并不是厂家为了提高价格,提高利润的一种手段!

什么人需要每日口服阿司匹林?

现在的,每天口服阿司匹林的人应该不在少数。

他们大多数是脑梗的患者。需要预防性服用阿司匹林,防止脑梗发作。这,叫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还有另外一部分人,在没有得到医生的建议下,开始自行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脑血管病发作。

脑血管病确实存在一级预防的说法,也就是高危人群在没有发病之前,开始服用阿司匹林,但是,可但是,这要先进行相关的检查,符合相关指标,听医生的建议才行!

不然,这就成了非常危险的行为!

如上图所示,这种阿司匹林肠溶片现在比较受推崇,因为它在肠道中崩解,可以减少阿司匹林对胃部的刺激。因为阿司匹林有一个副作用是伤害刺激胃黏膜,易于导致消化道出血。

在不知道药理药性,不知道区分选择的时候,乱服用阿司匹林,怎么可行?

此外,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也就是延缓、阻碍凝血机制运转。

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会有一些出血的情况,比如说拔牙、意外受伤等等。如果不了解阿司匹林的药理而贸然用药,在拔牙的时候不停药,那么凝血功能受限制,就可能出血容易止血难,给牙科医生添堵。意外,更是后果不堪设想…

阿司匹林服用一段时间之后,复查!!!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很多服用阿司匹林的人对此毫无概念,甚至忽视不管!

复查的内容很多,凝血功能、肝肾损伤、尿酸等等,都可以通过抽血实现。过程简单,费用也不过七八百而已,但是真正做到复查的人,没几个!

神经内科的医生们呼吁,不可随意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必须有医生指导!服用1年,定期复查!

更多贴心科普,尽在辽沈名医!

副主任药师评审流程?

医院药学专业副主任药师评审条件:

文章来源:《中国药事》 网址: http://www.zgyszzs.cn/zonghexinwen/2022/1221/698.html



上一篇:北京进一步加强用药安全管理,医疗机构要建药
下一篇:没有了

中国药事投稿 | 中国药事编辑部| 中国药事版面费 | 中国药事论文发表 | 中国药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药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